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借鉴德国托老所,大力推进居家养老

借鉴德国托老所,大力推进居家养老

借鉴德国托老所,大力推进居家养老
日期:2017-08-03 点击:1225次 来源:居家养老网 作者:admin

  养老,除了物质上各种无障碍设施齐全外,对于老人的心理方面的关注,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近日南京发生了一件与养老有关的事情。一开发商在小区内开设托老所,遭业主反对。业主认为,开发商并未告知,合同上也未标明。开发商则声称早已公示,而且也严格按照南京市规划局给的规划要点执行。南京市规划局则称开发商拿地时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合同规定小区需配建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其中必须预留不少于800平米的养老设施用房,建成后必须无偿出让给政府。

       此间的是非曲直,只能交给法律解决,但是业主们对托老所抵制的理由更需要我们去深思。除了知情权与合同纠纷外,他们更认为托老所会影响小区出入,降低自身生活质量。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百姓对于中国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理念。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那些远离市区的传统养老机构真的适合中国,又真的具备普遍性意义吗?

 

01

国外的市场化操作,养老交给了市场

       作为欧洲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德国,其养老模式走在了世界前列,值得我们借鉴。数据显示,目前德国共有1.24万家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其中54%为慈善组织所办,36%为私人养老院,其余那10%则为公立养老院。前些年,德国还通过新法律,明确规定各类型养老机构都要实行公司化登记,一律公司化运营。

       这种彻底的市场化操作,不但使得市场在竞争状态下更为规范透明,也催生了许多高端养老机构。而且,无论哪种养老机构,政府均提供相应补助,而且补助按床位发放。选择到养老院养老的德国人其实并不算多。有数据显示,这部分仅占德国75岁以上人口的33%。大多数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依托周边的养老机构,选择各种上门护理服务。

       遍布德国各个市镇的托老所,不仅在内部设施上全部实现了无障碍化,各类服务设施非常齐全,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这些托老所都在市中心,靠近老人原来居住的小区,这样老人可以保留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老人不会有远离家庭的孤独感。完善的义工制度,不仅降低了老人的服务成本,而且给老人提供了诸如日常护理等工作,让老人安心享老。

02

居家养老是主流,互联网+新生态 

目前中国的养老形势日益严峻,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即使现有的养老院数量翻倍,也解决不了老龄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目前众多家庭中,子女多在外打拼,老人孤独在家,缺乏关爱,而养老院的数量是确定的,老人何处养老呢?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两个难题结合起来,就是答案----即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其实它的模式非常简单:老人无需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生活,可以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人际圈子,白天时候进入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整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用无障碍化设计,还有许多老人专用的硬件设施。而且养老服务中心有床位,老人可以选择居住,其内部各项生活娱乐场所齐全,图书馆、会议室、麻将桌、多媒体影院、活动舞蹈室等等,让老人享受生活。每天都会有护理人员上门进行护理,老人按照自己的情况提出要求,护理人员按老人需求提供服务。目前的中国养老市场,已经有众多先驱者在试验这种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市场反馈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作为养老行业领头羊地位的深圳前海守护云,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注入了新力量,老人佩戴的智能手表可以随时监控老人的心率等健康数据,老人可随时在线呼叫守护特使提供各项非医疗性服务,子女远程查看老人状况,政府随时监控大数据各项新功能。

互联网的力量,让养老可以更加的智慧化,更加的便捷化,更加的人性化。社区居家养老让老人老有所养、心有所依,不会孤单,在暮年也可以在子女和社会的陪伴关爱下,幸福的生活。

友情链接